《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了“2522”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框架,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定位、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整体框架,并从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加强组织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
智慧城市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内容。当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的重要途径,是高质量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得力抓手。
自IBM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政策部署、技术突破、机制改革等多重因素推动下,目前已进入以城市精细化治理为主题,强调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互促共进的加速发展期。中国信通院、中商产业研究院等机构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保持30%以上的增速,2021年已达21.08万亿元。具体来说,当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呈现以下3个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新时期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明确了“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主要目标。此外,发展改革委、工信部、民政部、住建部等国家部委也先后发布多项政策,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社区和基层治理等垂直领域指导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5G技术依托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特性,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高效、安全的数据通道,同时不断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在交通出行、公共安全、政务服务等领域持续释放创新潜力。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驱动智慧城市深化发展,各项新技术加速应用到城市各领域,通过对各领域全民性、全时段、全要素、全流程的逐步覆盖,不断实现城市智慧服务的转型与升级。
“城市大脑”正在从“单体智脑”向“城市大脑+区县大脑+社区小脑”的纵向智脑体系,以及由“城管大脑”“交通大脑”“健康大脑”“文旅大脑”等构成的横向智脑体系升级,成为当前阶段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必选项”。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整合地理信息数据、建筑信息模型数据、物联感知数据,构建出与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演进”的数字城市,赋能“一图统览、一屏管理、一键决策”城市治理新模式的建立。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县城”的重要任务。各地县域城市以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特色产业优化提升、基层治理智慧化升级为切入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国信通院、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52.3%的县域城市已经开展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这一数据将在2025年增长到80%,同时我国区县级智慧城市招标项目金额占智慧城市招标项目总金额的48%,项目数量占项目总数的59%。
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在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痛点。
一是顶层规划的指导性尚显不足。目前,新兴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原有规划已经难以适应技术新趋势,无法满足人民新需求。随着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逐渐步入“深水区”,如何有效衔接既有成果与新建内容,在避免重复建设的同时减少“数据孤岛”,是当前顶层规划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数据要素的驱动力难以释放。目前各地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依托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打造,对数据资源的归集、治理、共享、利用关注不足。数据资源跨层级和跨部门共享流通不畅、政府部门垂直化管理造成的数据回流困难、统一标准缺失造成的数据质量低等问题,成为制约数据要素发挥价值的主要问题。
三是基础设施的支撑度仍有欠缺。目前,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相关的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等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各部门分散建设、分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统筹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导致了基础设施老化、智能化水平低、共享共用不足、安全隐患难以消除等问题。
四是多跨应用的成效性有待加强。以往的智慧城市项目通常只关注彼此独立的单个或多个场景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政务数据、公共数据、社会数据融合应用困难,以及政府部门办事流程难以打通等因素都限制了多跨场景应用的落地,阻碍了政府治理效能的提升和群众办事体验的优化。
五是多元共建的协同性还需提升。当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仍以政府牵头建设为主,尚未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多元主体共建共治的局面,这既增加了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也限制了企业技术优势的发挥,同时也造成了人民群众体验感不足等问题。
加强数据要素核心推动作用。理清城市数据家底,持续完善数据资源目录,打造统建统管的大数据平台,打通部门间、层级间的“数据壁垒”,提升数据治理和服务能力,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深化政务数据、公共数据、社会数据的融合应用,探索金融、环保、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公共数据开发运营,支持企业对公共数据的创新性开发利用。围绕数据确权、定价、交易等环节建立标准规范体系,依托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交易平台等基础设施,构建安全、有序的数据流通交易体系,促进数据要素的活跃流动和价值转化。
加强基础设施底座支撑作用。合理评估区域范围内通信网络、大数据中心、物联感知终端等基础设施需求量,综合考虑现有基础设施的承载量,在顶层规划的统筹部署下,适度超前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优化网络资源、算力资源等的建设布局,加速形成“天空地水网”一体化城市物联感知网络。加快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融合,大力普及推广智慧管网(廊)、智慧井盖、智慧路灯等应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强多跨应用普惠服务作用。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等城市主体的需求,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理念,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打造以数据共享互通为基础,以部门办事流程打通为关键,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提高企业和公众办事效率为目标的跨场景应用。聚焦政务服务、产业发展、民生普惠等领域,加强政府部门间的纵向联动和横向配合,以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促进城市治理的统筹化、一体化、智慧化升级,建立跨领域、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城市协同管理和服务体系。
来源 | 中关村智慧城市信息化产业联盟、通信世界网